出品 | 智库

编辑 | 乐章

主编|王德民

“我们必须认识到,一个国家内部穷人的贫困与一个国家的贫穷或富裕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问题。”

“贫困必须被视为是一种对基本能力的剥夺,而不仅仅是收入低下。”

“饥饿是指一些人未能得到足够的食物,而非现实世界中不存在足够的食物。”

这些深刻犀利又极具关怀的观点出自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是亚洲首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主要贡献表现在福利经济学、社会选择理论、饥荒的经济理论、发展经济学、人民幸福的量度等领域,身兼社会学家、哲学家的头衔。

,

allbet欧博真人客户端www.aLLbet8.vip}是欧博集团的官方网站。欧博官网开放Allbet注册、Allbe代理、Allbet电脑客户端、Allbet手机版下载等业务。

,

阿马蒂亚·森1933年出生于印度孟加拉湾,1959年在英国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其后先后在印度、英国和美国任教。1998年离开哈佛大学到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任院长。他曾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写过人类发展报告,当过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的经济顾问。凭借其对贫困、饥荒以及不公持之以恒的研究,他被誉为“经济学良心”,并因为在福利经济学上的贡献获得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本期节目《GLOBAL EYE》对话阿马蒂亚·森,探讨如何改善贫困,解决分配问题和不平等问题,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等重大议题。

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

阿马蒂亚·森认为,饥荒本质上是对食物权的剥夺,获得食物权即拥有获取食物、免受饥饿、不死于饥饿、不受太多饥饿折磨的能力,对穷人而言最重要的事情,是人类的雄心壮志之一。“在中国,人们早在公元3世纪就认识到了为每个人提供食物的重要性,你可以在中国的诗歌和中国的讨论中,甚至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看到端倪。”

据统计,从周朝到民国,中国总计发生过5258次饥荒,而仅仅最近100年,中国人所承受的大规模饥荒就多达十余次。饥饿是中国历史最疼痛的注脚,也是世界文明不可忽视的重大议题。

展开全文

阿马蒂亚·森表示,任何国家在某一阶段,都会面临粮食生产量足够、但粮食并非十分充足的情况。“我们必须继续前进到一个粮食生产量非常充足的阶段,为此,整个经济的重心必须改变,就必须特别瞄准高科技,瞄准知识的力量,瞄准不同人之间合作行动的力量,而且得有人组织。中国已经实现了,这样就有了高生产力,随之而来各项成就和中国多年来人们的高满意度。”

近年来,中国不仅成功解决14多亿人的吃饭问题,还实现了由“吃不饱”向“吃得饱”进而追求“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走上了快车道,过去40年里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了10%,非常惊人,但同时也出现了贫富差距加大、教育不均衡等问题。

青岛新闻网生活在线声明:该文看法仅代表作者自己,与青岛新闻网生活在线无关。转载请注明:对话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中国已解决饥荒,是人类迈出的一大步
发布评论

分享到:

Telegram英文搜索机器人:Bursa Malaysia onboards Malacca Securities as first Islamic participating organisation
你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